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由兩名年輕導演鄭思傑、郭子健聯合執導的《打擂台》奪得。雖然它同時摘下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及最佳電影配樂等獎項,但中港傳媒報道大多對它非常冷遇,反而集中褒揚《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榮獲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及若干技術獎)是最大贏家,部份甚至形容《打擂台》今回是「爆冷」成功。
真有留意港產片發展的觀眾曉得的,當然是另一個故事。《打擂台》自去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試映以來,口碑一直不俗。表面上,那是一部起用甘草演員去演的勵志片,但結局出奇清新,並沒有依照underdog一戰功成吐氣揚眉的一般公式去拍,反而讓梁小龍飾演的阿淳在被譏「拳怕少壯」之後,受感召踢出李小龍式凌空飛踢,再力盡而倒。功夫沒有被神化,編導強調的不止是鬥志,更重要的是練武的過程與發揮。那「強身健體可以游水、踏單車......」;掄得起拳頭便要打出一片天下;「唔打就唔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的訊息,完全針對奢談武德,把功夫化為武術的主流影視觀念而發。粵人南蠻子的尚武文化(相對於洪熙官的方世玉精神),出人意表地在一齣年輕人回溯傳統用舊人拍攝舊事的所謂「懷舊電影」中再現。
《打擂台》值得評談的東西還有很多。片中很多對過去影人影事的文化指涉,令電影散發出濃烈的本土味。梁小龍以扮李小龍起家,所以片末他的凌空飛踢包含了複合的雙重致敬;他主演過的麗的電視劇集《大俠霍元甲》及《陳真》,八十年代不但在本地膾炙人口,甚至也是當年少數「北征」成功,深得大陸觀眾歡心的港產製作之一。故此片中以《大俠霍元甲》主題曲副歌一段混入Mc Jin主Rap的電影主題曲,以至情節中也安排泰迪羅賓飾演的羅新師徒三人,在卡拉OK房中跟年華逝去的舞女們大唱該段副歌至手舞足蹈,才如此具有震懾人心的效果。更不用說影片另一要角陳觀泰的邵氏背景,其在《成記茶樓》及《大哥成》開創的形象,挪移為《打擂台》中那把武館改裝成「羅記茶樓」的落拓大師兄,滄涼之餘,難道不是在在重提一種輝煌的過去,等待「雄獅復醒」嗎?
大抵無人會否認泰迪羅賓便是《打擂台》的靈魂。他真人在本地流行樂壇建立的往績和地位,加上生鬼到位的演出,將虛實扭成一團熱血迸現的汨汨精氣。沉睡三十年,無論代表的是傳統、(本體論式的)香港精神、文化記憶抑或別的甚麼,他以身體展示了超越時間(角色的迴光返照)和空間(羅新門──另一個額外指涉當然便是經典電影《羅生門》──和相關村地絕對超現實)的價值。因此片末陳惠敏飾演的龐青及畫外音(來自譚炳文,又一個非常重要的懷舊元素)相繼詰問的「你明唔明啊?」觀眾心心相印而得的,已是超越勝負的東西。
英雄會老會死,但他們的英姿會留下來,就像片中人賴之以激發鬥志的蠟鴨,實體早已遺掛樹杈,用冰鮮雞「假扮」的只是一個符號,但符號便足以扭轉一切,因為重要的不是實物,要扭轉的也不是實際的勝負。
這種懷舊不單純是懷舊,價值的體現也不單純是重認。過去數年一直背負著「香港電影已死」沉重包袱的資深電影人拍不出《打擂台》,單單是「70後」、「八十後」的年輕人也拍不出來。現在投資拍片的是劉德華(作為港片天王),監製是林家棟(作為杜琪峯的演員,作為《葉問》中的「香港仔」象徵),他們的「本土標記」毋庸多說,加上一群帶著過去文化符號的演員們(連飾演警察的顧冠忠也索性叫飛揚,直指《天蠶變》中他接著徐少強演練功變身後的雲飛揚),夥拍全無包袱的七十尾、八十頭「後生仔」,結果產生化學作用,帶來一齣堪稱「新懷舊主義」的傑作。
2010年如兩後春筍般出現了連串「新懷舊主義」港片,包括打頭陣的《歲月神偷》、《72家房客》新版《72家租客》、《李小龍》、紀念東華三院一百四十周年的《東風破》,以及《打擂台》的姐妹作《為你鍾情》(同樣有一昏睡多年醒來的要角,由郭子健執導),實非偶然。明看人都看出與近年勃興的保育運動及「八十後」抗爭意識息息相關。作為抗爭保育的回溯,懷的舊當然不是曾在歷史佔有位置的時空產物,其矢向與其說是向後的,不如說是向前的營構。重構重現的是理想多於真實。正是這重揮之不去的理想性,不單令年輕人不覺得這批港片講的舊事悶蛋及抽離,反而令他們愈看愈投入,其中尤以《東風破》及《打擂台》,特別受歡迎,被認為貫注了「八十後」思維方式。
《打擂台》的本土味也可從以下事實看出:電影六月堅持以純粵語版在大陸公映,適逢世界盃熱潮,票房滲淡收場(全國僅得一百萬!)。去年金馬獎複選評審過程中,我廢盡唇舌,也無法說服其餘十名台灣評審(我一個打十個!?),只能為《打擂台》掙得一項最佳動作指導提名。到北京交流,看過的北京人都說百思不得其解,何以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把最佳電影頒給它。現在金像獎也認同了,但它的價值和本土聯繫,同樣需要說明、解釋及展示脈絡。
愈來愈向大中華標準靠攏的香港主流傳媒,錯認《打擂台》獲獎是「爆冷」,證明在本土論述催化下的社會意識分化,已然十分嚴重。還在抱「港片死亡」舊論的,可能需要面對一次「新港片」的誕生。
(附圖為《打擂台》六月在國內公映時的海報,留意公映日期)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