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透析《莊子》有多種途徑和方法。我是以《莊子》為一自由人寫給自由人看的書來開始思考的。身為讀者、思考者、詮釋者,我聆聽那自由人的聲音,並註定成為懺悔者,不斷書寫,不斷刪錯修正;而《莊子》裡的一個又一個故事,亦彷彿往往在後面蓋過前面、承接前面的歷程中,結晶成我們這些後來者、讀者的重述和討論對象。
第一章:追悼
一.鼓盆而歌
我無法固置執持所謂妻所謂往事所謂伴其而來的價值,因而所謂愛所謂憐所謂思與憶也亦無所加其上;死亡只是死亡,不隨認知而有任何的凸起,情緒遂無法相隨而起伏。這時,「命」便通了。懂得便是通。
二.秦失弔老
對於不能無憂無樂的人,有一個特別的叫法:「倒置之民」。這立即令人聯想到塔羅功能牌中的倒吊者。「帝之懸解」要解開的,不便是他嗎?唯無憂無樂,堪稱「養生主」。
三.安時處順
通過追悼,通過作好未亡人的準備,得以擁抱生命的價值,得以活下去,為你活下去。這活下去的生命裡,也便包含了你的死亡,包含了死亡自身。
四.重言悼詞
當悼詞以重言的方式發出,便宣示了相應的號召和邀請。悼詞既為邀請,同時表現了對呼喚的應和。雙向的矢向造就了流,承下啟下的流,從故人流向未知的後來者,流向地平線出現的任何可能……
第二章:試探
五.莊子試妻
試探令試探者去填補(而又註定永遠填補不了)沒有愛的遺憾。人們運用符號向背叛或潛在的背叛展開報復,試探底下,任何被試探的人都是潛在的背叛者,而且往往最終成為背叛者。
六.賽姬神話
賽姬是心靈,丘比特是愛。通不過試探的心靈為愛所包圍,為愛所進出。然而,愛之降臨/包圍/進出心靈,並不循感官之途,不從視、不從聽、不從觸……心靈在愛的關注下宛如死屍,愛與關注因而成了追悼。
七.知之濠上
看!一種指示,一個手勢,一個動作,一個示範。看!指給你看,且同時照給你看,如鏡,映照如是如是的事物……鏡子告訴你,你還是你,你是這麼樣的!鏡的映照,便是觀照。
第三章:復仇
八.讀士師記
盧梭因出版《愛彌兒》惹禍,被巴黎法院頒焚書令追捕,在逃亡旅途上把聖經〈士師記〉殘暴詭異的章節改寫為歌頌愛情和「自然狀態」的散文詩《以法蓮山地的利未人》,別有懷抱地用別人的復仇故事,治療了創傷,同時進行了自己的復仇。
九.莊周復仇
莊周是宋人;他所處的時代,宋君是暴君。宋既是商民之後,周代商,商遺民被周統治了五百多年……他的激憤其來有自。……逍遙遊的「逍遙」本義不是自由自在……透過書寫和異行,莊周尋找心靈絕對自由.以為一種奇異的復仇。
十.無待而游
當你發覺事物「無所用」之時,事物其實才自由了吧。同樣,當你發現你沒有特定的用處時,你才自由了吧。……無名、無功、無己,到最後呈現展示的正是一個無所用於世的人格。困境一下子反上來竟成了勝境!
第四章:自由
十一.忘的智慧
我看著鏡子中的我;我覺察到自己;我盤算自己該如何如何;我寫下筆記,隨而閱讀,讀著自己寫的文字,聆聽自己的聲音,好像那個自己正向著我傾訴……何不把這對偶性拿掉?拿掉了的心靈,便可得聞天籟,亦可謂天籟即此心靈境界。
十二.不囿於論
撫平概念,無所偏好/私,一體平鋪,寓諸日常,就像拿著一絕對的天秤,衡量事物和論述;是時,則或依於儒,或依於墨;同意你,或反對你,皆無所礙了。
十三.莊周夢蝶
蝶忘周,周亦忘蝶;蝶忘蝶,周亦忘周。物我相忘,不單是你我互忘,更是相互自忘。......是蝴蝶也好,莊周也好,都無所謂了;蝶與周之間,無分也好,有分也好,都蠻不錯啊。......「物化」,便是我們的自由經驗。
結語:懺悔與剩餘
彌賽亞一早來了,祂死在十架上。從祂死亡和復活開始,現實時間點上產生了另一條時間軸。稱之為彌賽亞時間也好,剩餘時間也好,它都開始了與現實時間完全不同的時序。我們無論在這另一條線上經歷了萬世千生,它也只經歷現世的一剎那,甚至零分零秒。反過來,耶穌死後無論還要過多久,在剩餘時間都沒有一刻的意義。作為《莊子》讀者的救贖,我解放的同時也是詮釋中意義的解放。這些意義將在被開拓的剩餘時間中徜洋。
附錄一:《莊子》文章結構
附錄二:盧梭《以法蓮山的利未人》部份評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