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所謂反覆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橙色的天--最後之懺
既然好意都變成惡意
既然被動總視為主動
曲則直
枉為正
本來大家等待同一個日子
期盼同一些事
然而後面總蓋過前面
新生總勝於不生
分代替合
爛主宰好
情意無義
多年沉吟
換來面目模糊的符號
不!不是符號
無比真實
真實的苦
無比的痛
真實的酷
我多麼害怕
承認
只不過跟隨別人的方式
做相似的事
卑鄙
說的比所想
更為中肯
斗室
搖擺不定的燈光
與意志
無可奉告的姿態
背負著卑鄙
往後不情願的牢記
最後的致敬
天空從此再沒有藍
(本部落格今天起停止更新)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懺者其誰--感觸莊子心靈自由》目錄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懺者其誰--感觸莊子心靈自由
蝶忘周,周亦忘蝶;蝶忘蝶,周亦忘周。物我相忘,不單是你我互忘,更是相互自忘。人與蝴蝶互為剩餘,彼此保障了對方的自由。
透析《莊子》自有多種途徑和方法。考據的、義理的、比較哲學的、以佛釋莊、以儒釋莊、以老釋莊......當然,最好的便是如其所如,以莊釋莊。然而,怎樣才算以莊釋莊呢?歷年來數不盡的註家論者都說他們那一套便是「以莊釋莊」,結果說穿了,還是代莊發言,以己釋莊。
本書不敢奢言以莊釋莊,還其本來;我是以《莊子》為一自由人寫的復仇之書來開始思考的。而身為讀者和詮釋者,我同時註定宛如懺悔的人,聆聽那自由人的聲音,對那表面充滿含混、荒唐、弔詭的文字內容,其鯤鵬、山木、罔兩、夢蝶諸寓言、重言及卮言,盡量深入思考,並繼《行者之錯步》,仿效蒙田的哲理散文風格,想像心靈自由的高度和廣度,緩緩展開了論述。
(封面是假的,是其中一個版本,已被放棄。這本書差不多寫了四年,2008年8月動念,以為三個月便可寫完,自視過高至不可救藥;歷經數劫,終於2012年7月德里達八十二歲冥壽前完成。預計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版。)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反對國民教育事件思維實驗(三)
反對國民教育事件思維實驗(二)
孩子會問:「難道做了壞事便等如壞人嗎?」我想,大抵壞事也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些事(例如說謊、咒罵以至輕度暴力
反對國民教育事件思維實驗(一)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反懺與真懺
這種領悟,表面上是反懺悔的,但當明白懺悔的對象從來不該是凡人時,難免如低迴出谷,豁然開朗。真心感受那差,一切怨懟、仇恨、無法諒解、那極有可能源於你缺陷而來的所有,你才會有真正悔過的可能。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孤獨--Hopper and Wenders
Edward Hopper這幅題為《周日清早》的作品,不知何解總令我想起Wim Wenders《Don't Knocking》 (香港國際電影節曾譯為《風流債風流還》)的一些場景。這幾天腦海裡都是相關的影象。我很喜歡片中兒子把東西都扔出窗外,連屋裡的沙發也橫放到街上,老父(Sam Sheperd!!!)走到樓下,坐在沙發,然後鏡頭三百六十度繞著他轉,時間流逝,由日到夜,其實又何止一晝夜?數十年韶華,不知不覺在手邊溜走了......女兒問這幾年他幹了甚麼,他想了想,不怎麼樣地說:「Time passes by」。對,Time passes by。也許,那就是solitude。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臥
月亮卻不放過你
逆行星宿來去無縱
錯過了災難
迎來不可測的天機
願能甜美如昔
歲月卻告訴你
四維空間的常理
何為順應何謂放棄
忽然坐下終而躺下
把話倒轉了說
便開闢另一天地?
可能復可能
淚飛頓作傾盤雨
吳剛捧出桂花酒......
當他明白無所謂天意
無所謂坐下
臥看風雲立看星
人法地時地法天
自然離去,自然復來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Homo Sapiens
-->homo sacer?
歷史將會終結,人將會消失,但這人的消失不是福柯意義或結構主義的,而是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在《The Open》中所謂人類學機器的停止操作。人禽之辨再無需要,人性/靈性不斷克服動物性以開展文明史文化史的過程註定刪除。僅僅是生命、赤裸裸地只剩下生命,無限潛在性(Potentiality)的生命本身,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一種狀態,難道不也是道家所許嗎?
每次看Gorilla,你可會訝異他們不曾「進化」為人?也許這問題真的問錯了,因為人的退化為獸成為現實的當下,他們再毋須忽然空虛,忽然懸擱,忽然沉悶......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海德格論沉悶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In praise of freedom, but it is so pain!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沒有觀念,其麼也不可能
兩年多後,拿起派翠克威肯(Patrick Wilcken)寫的《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並未覺得是遲來了的讀物。作者提到他和李維史陀的會面時寫道:「我幫他拍了兩張照片;他以空洞的眼神回瞪鏡頭,神情和他近期拍過的數十張照片一模一樣」。然而,在訪談中,他同時發現李維史陀「態度坦率,甚至積極協助我填補細節」,於是他「隱約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看到他防衛森嚴的前沿陣地露出了一些小缺口」。這本既是人物傳記復是其思想評傳的著作,所努力作的,難道不便是從這些小缺口管窺,企圖穿越無數象徵、掩飾與想像的空氣,稍稍把握住李維史陀的一點甚麼嗎?書名副題,來自作者很有洞見的透視:李維史陀的終身學術,宛如在科學的領域搞藝術的事。他的親屬結構和神話研究,建立了一種源於卻跨越人類學的「科學方法」(後人稱之為結構主義),但仔細看來,那何嘗不是一些大贍創新的詩意實驗?
李維史陀在2008年末的百歲生日,法國可說舉國為他慶祝。鋪天蓋地的讚語、回憶,卻難掩一種「時不我予」的悲哀。九十年代在巴黎,我經過他的辦公室,當時已聽聞他還會回去寫作、思考,曾經有衝動去拍門、約見。威肯的著作透露直到九十多歲,他真的仍逄周二及周四到辦公室「工作」。然而,這樣勤力(應該說從未停止過思考吧)的人,卻在百歲前夕說過「這個時代已非我認識」的自承脫節之語。真正的悲哀當然是,他不是面對現實,而是變相批判了當下的人間。
屬於李維史陀的又是怎麼樣的年代呢?威肯要呈現的,不便是這個嗎?一個有觀念,尊重觀念的年代,可以任由李維史陀揮灑創意,建立大理論、大敘事,相信人類有共同思想模式,古今中外溝通有道。他的名言:「神話故事只是透過我而重構自己」。自我隱退,結構浮現,我手寫我未曉得之事,我說出不為我所有的話語。這是今天這個完全自戀年代的人所不能接受的吧。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為甚麼這世界那麼多(假)道歉?
究竟郭美美這樣算不算道歉呢?看了報道有人反而更火。友人一說中的:「她這是自辯開脫,根本並無真的悔意!」我聳聳肩說:「看來她是用上Apology的古義。」當然,友人無暇欣賞我的幽默,大抵郭美美也沒有真的讀過柏拉圖對話錄《蘇格拉底自辯篇》(Apology)。
是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大量使用「對不起」、「很抱歉」、「I am sorry」這些說法,很多時均非意在道歉。最常見的例子便是公文信或公共標語均常會有「引起不便萬分抱歉」這麼一句。說話或公告者當然不是要向受件人及公眾道歉,而是表示一種關心或同情,甚至只是流於公式的禮貌。「對不起,落場無父子,我不會留手的。」比賽前我們向對手說出這話,絕對不是真的覺得有負對方,而在顯示基本風度。
因此,我們不能單從有人說了「對不起」便判別他/她真的道了歉。沒有真正道歉自然談不上原諒。「算吧,我們不必與她計較。」有些人不必犯錯者道歉便加寬恕,這固然關乎茲事輕重,但其實想深一層,我們這樣做有時只是不理睬對方,而非真正原諒之。某意義上,不與其計較其實是一種看不起--對方沒有資格接受我們的原諒。犯錯者還算有望可平等對待的人,正常人卻不會與貓與狗,與理性未發展的小童計較。
讀得太多歐陸理論作品,看美國「道歉學」專家阿倫‧拉扎爾(Aaron Lazare,本身專業是精神病學,遊訪世界宣揚道歉的重要性)大作《道歉》(On Apology)格外輕鬆愉快。英美語系學者講道理不要求讀者頭腦轉彎,而且例子特多,說明詳盡,屬「驚死你唔明」一類文本。事實上,在這個「道歉特別多」(拉扎爾語)的年代,細讀《道歉》,直可滿足我們分辨箇中真偽的需要。
《道歉》一書是「後九一一」產品(英文原著於2004年出版)。雙子星倒下,美國政府、軍方,以至民間紛紛出來為恐襲事件道歉(「我們本來可以預防的,對不起!」)。拉扎爾便曾私下統計,發覺1998-2002年間在美國兩大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新聞、專欄標題及內容有「道歉」成份的文章,比1990-94多出了八百多篇。他認為這固然反映人們(起碼美國人)愈來愈重視道歉,但也顯示了假道歉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道歉形成文化,自然會出現懂得玩「道歉遊戲」的人。道歉旨在和解,避免報復或關係的進一步破壞。假道歉的流行,反映的正是愈多愈多人不想付出真道歉的代價,便欲竊取有關成果。拉扎爾明確指出,假道歉是道歉力量的「寄生蟲」。「假道歉的人不願意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完成真正的道歉;他們沒有足夠的誠意承認自己犯了錯,或者說,他們沒有表現出真正的自責,或者做出適當的補償,包括承諾將來要洗心革面,改過自新。這三種行為是做出真正道歉必須付出的代價,要將其付諸實行需要誠意、大度、謙卑、承諾、勇氣和犧牲。」(頁11)
道歉具備既簡單又複雜的二重性。這幾乎便是《道歉》全書的核心。說它簡單,因為它的結構其實很簡單--首先認錯,表示疚愧和自責,伴以適當的解釋,有時要作出改過的承諾和實質補償。但它又異常複雜,因為它涉及當事人或涉事群體的複合心理。為了面子、自尊、恐懼......諸種理由,人們拒絕道歉,又或即使明知該道歉,總是作不出,好不容易作出了,又錯過了道歉的適當時機。
幸好,拉扎爾告訴我們,道歉總不會來得太遲。遲來的道歉總比完全不認錯好。《道歉》便以一個遲了數十年的道歉實例為開端,說明道歉如何有助消除人生的遺憾。作者很有耐性,詳加疏解有關道歉的種種,對我來說最有用的,正是提供了檢查出「假道歉」的方便法門。
拉扎爾寫道:「檢驗『我很抱歉』是否正式道歉的辦法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看一看類似情景出現時,這個人會不會重複這一行為。」(頁31)假道歉或失敗的認錯,大多用語含糊不清,有頭無尾,又或說話人企圖置身事外,又或為罪過附加條件;質疑受害人是否真的受到傷害;企圖大事化小。至於跟不該道歉的人道歉,為不該道歉的事道歉,更都是轉移視線的慣常「道歉遊戲」技倆。
讓我們回到郭美美的「道歉」。她的確說了對不起,但向誰說呢?向指責她的網民?(中國紅十字會呢?)就他們不能接受她的行為而作?她承認了自己虛榮,但言下之意,是自己只不過在微博上「貼了一些東西」(大事化小),你們便受不了(暗示可能只是大家太敏感,質疑是否真的受到傷害)。至於「以前我不是這樣子的」則明白地自辯,不在認錯。報道另外部份說她將來想在演藝界發展,更缺乏改變承諾。
拉扎爾指出,「如果我有錯,我在此表示歉意......」、「假如我為你們帶來不安、冒犯了你們,容我在此說聲對不起......」這些都是生活常見的假道歉形式。道歉是不須附加條件的,附加了條件,說話的人便成了紓尊降貴者,以「道歉」掩飾他背後的傲慢。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辛波絲卡的怪異核心
雖然只有,又或者正好只有那六行,不少人對這首詩印象深刻。六行三個詞,每個詞各配兩行。「未來」、「寂靜」和「無」,便是那所謂「三個最奇怪的詞」。
「當我說『未來』這個詞,第一音方出即成過去。」所指(signified)與能指(signifier)的分離,何奇怪之有?作為能指的語音,它一說出來便成過去;作為所指的,關於「未來」的意義,屬於還未發生的時序,時間三相之末;過去的是能指,不是所指。所指無所謂過去。
「當我說『寂靜』這個詞,我打破了它。」聲音是聽覺的對象,然而,也有聽不見的聲音。「people hearing but not listening」,聲音存在,但沒人聽見,因為他們聽而不聞。進入耳膜甚至進入大腦卻沒有留下記憶不經認受分析。聲音不一定是先驗打破寂靜的,但辛波絲卡想我們曉得,那如說謊者悖論「我在講大話」的詭詞:「聽!多靜。」
「當我說『無』這個詞,我在無中生有。」沒有「不存在」的存在,只有存在的否定。甚麼也是存在,包括虛無本身,何況是關於「沒有」的一個詞?「無」本身是有,而詩,而藝術,創作之為創作,不外乎人間造上帝,無中生有。
分析謀殺了詩意。引入層序和區分,取消含混與詭詞,神奇的光環收起,變回枯悶的表意文字。因而會有人認為,詩論是先驗地跟詩本身對立的,它把詩從雲際拉下,給它一個理解的位置、一個地域,而這空間,可名為詩意的牢房!
然而,《三個最奇怪的詞》的深刻之處,不正是預先把詩論的技倆以詩的形式搬玩一遍嗎?六行「詩」,其實同時便是詩論,句子自我推翻,自行瓦解。未來不是未來,靜非靜,無非無。它不在意你如何理解,它同時在生產:當事物遭詩意地否定,意味著下一步的轉進。無非無,乃有非無之無。詩論否定了詩,但被否定的詩便指向那不被否定的超升。成為過去了的未來,不是未來的未來,才是微妙的怪異核心向我們綻放之處。